數碼音樂制式發展(至2015年)與未來


@馮禮慈 - 2016/05/01

資料來源:IFPI、RIAA、Nielsen data、Forbes等。

人類自有音樂以來,其傳播與演繹方式就一直在轉變,到錄音技術發明後,音樂的制式、傳播方式與消費模式就更出現了急劇的轉變,網路數碼音樂的出現只是其中一個較近期的新轉變而已。現將近年音樂制式與市場轉變的一些大事列表如下:

1979年 CD尚未面世,黑膠碟是最主要音樂產品制式,佔全球音樂產品66%。

1989年 CD面世7年,已佔全球音樂產品消費額40%。

1999年 CD進佔全球音樂產品消費額幾近90%!黑膠碟縮減至佔市場不及1%。

2009年 CD市場佔有率縮減至56%,各類數碼音樂已佔市場近 40%。黑膠碟續佔市場不及1%。

2011年 美國數碼音樂消費總金額史上首次等同CD總金額。

即是數碼音樂——50% 實物CD——50%

2012年 美國、英國數碼音樂消費總金額史上首次超越CD。

在全球,實體CD vs 數碼音樂銷售額情況是:

2013 實體CD——56% 數碼音樂——44%

2014 實體CD——50% 數碼音樂——50%

2012: Adele's "21" ——數碼專輯下載量:104萬張

是歷來第一張破一百萬下載量的數碼專輯

2014 全球最高數碼下載專輯:

Pharrell Williams “Happy” 下載量 1390萬張

接近一千四百萬張 比Adele's "21"多了十倍

iTunes Store

——2003年4月開幕

——至2010年2月,iTunes Store售出100億首歌。

——佔全球線上音樂銷售量超過70%,是全球最大音樂商店。

至2014年——有3,700萬首歌,聽完所有歌曲需時:351年。

iTunes Store開業以來,生意額一直高速上升。

但2014年iTunes Store網上賣歌收入驚見下跌,跌達14%!

音樂串流

與此同時網上串流聽歌續有增長,升、升、升。

2013年全球使用合法網上串流人數比2012年升51%,增幅驚人。

2014年美國網上音樂串流收入,首次超越實體CD銷售收入。第一 位是下載歌,第二是串流,第三CD。

2015年美國:串流超越下載,成第一名。第二是下載歌,第三 實體唱片。黑膠近年大幅反彈,起死回生,2015年佔美國市 場6%。

業界近來一致看好音樂串流

“Attention, artists: Streaming music is the inescapable future. Embrace it” (1)

“Why Streaming Is the Future of the Music Industry, Not Its End” (2)

“There's one thing about the future of streaming that could totally change the way we consume music” (3)

“Music streaming is here to stay“ (4)

“Streaming is the future of music – now pay for it” (5)

Stephen Witt在 “How Music Got Free”書中指:

• 串流逐漸消滅了mp3和非法下載,將版權交回版權人之手。

• 音樂串流平台權力將會愈來愈大。

音樂串流會否真成未來音樂傳播與消費主流呢?時間會給我們證明。

——-

利申——作者有參與數碼音樂行業,是業界一員。

數字資料來源:IFPI、RIAA、Nielsen data、Forbes等。

引文來源:

1 http://www.cnet.com/Joan E. Solsman 11-2014

2 Nikelle Murphy 5-2015

3 Travis Lyles 8-2015

4 Alex Heath 9-2015

5 spiked-online Tom Slater 6-2015


#####

原刊於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刋物 'CASHFLOW',2016年

[ #音樂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馮禮慈 Terms

Author @馮禮慈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