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香港樂壇與八十年代香港樂壇有幾唔同?


@馮禮慈 - 2017/06/30

不少年長樂迷認為以往的香港樂壇很風光、成就極高,他們大多覺得八十年代是香港樂壇黃金期, 而今天樂壇則一落千丈,甚至「已死」。今天香港樂壇跟往日已轉變了很多,兩者情況很不相同,由於有了差異,不同人便會有不同結論。今且簡論一下近十餘年來香港樂壇跟八十年代之不同處。

今天香港樂壇可說由「樂壇2005屆同學」(Class of 2005) 為主力成長、發展下帶導出來的。2005年是香港樂壇「很好的一年」,就如酒的好年份一樣。當年香港樂壇湧現大批新人,這批新人是香港樂壇的 “Class of 2005”,這班「2005屆同學」大部分於今天樂壇仍是中堅分子,他們包括:謝安琪、方大同、王苑之、側田、衛蘭、張繼聰、藍奕邦、泳兒、胡琳、衛詩、PixelToy、Soler…和作獨立發展的吳雨霏 、鄧麗欣等,他們大都已成一線歌手/音樂人。過去十餘年來,這班「2005屆同學」(連同資歷較深的李克勤、陳奕迅、容祖兒…等等 )跟樂壇一起成長,為香港樂壇帶來了不少改變。

Studies / 馮禮慈
  Studies / 馮禮慈

特點一是創作歌手比重提高,七、八十年代香港主要是「創作人與歌手分家」,當時當然有創作歌手,但比重低得多。「2005屆同學」有不少是創作歌手,近年清新民青式歌手湧現風加上樂隊數量增多,更令香港創作歌手比重提高。如果我們認同「我口唱我心」創作風氣是值得提倡的話,今天香港樂壇在這方面勝過當年。

特點二是近年樂隊數量提升。當然大家知道八十年代香港出現過著名的樂隊潮,Beyond、達明、太極等樂隊發放光芒,威震華語樂壇,但之後沒有太多新樂隊補充,九十年中香港又出現另一樂隊潮,威力稍不及八十年代並不久就沉寂。近年香港樂隊數量再升,有多隊擁有廣大樂迷,能夠「入屋」。更重要是當前這批樂隊之中有些仍大有發展空間,他們可走得更遠更高,他們於樂壇歷史地位日後方能評價。值得一提,Supper Moment、Dear Jane 、KOLOR 、觸執毛 、鐵樹蘭 等樂隊也都於2005-2006 年間組成,獨立樂隊圈原來也同樣有「2005屆同學」情況。

第三轉變是當今樂壇比八十年代更多樣化,音樂風格更多更廣。八十年代香港音樂種類也不少,但相比今天始終今天更多姿采,很多種音樂以前無的,今天有。當然這跟科技發達、互聯網普及有關,未必全是當今香港音樂人的功勞,但無論怎樣今天曲風比前廣泛是事實,這是另一今勝昔之處。

四、今天的主流與獨立音樂界線漸模糊,或已被打破。在八十年代,香港主流流行曲與另類音樂(當年叫做另類或「地下」音樂)界線很清楚,楚河漢界,互不相干。今天主流歌手與獨立音樂人常有合作,甚至在頒獎禮也有不少獨立歌手獲獎,這是好的轉變。

五、今天香港街頭有大量樂手Busking演唱,八十年代是沒有的。此外今天香港大大小小演出場地甚多,每晚有很多歌手/樂隊以不同規模不同形式演出,八十年代沒能做到這樣。

六、歌詞題材:八十年代當然有人生哲理歌和關注社會議題歌,但近年香港 歌詞題材豐富深邃,廣闊與深入兼得,氣魄與細緻並存,談社會政治更直接、緊貼時局,不單比八十年代更無畏,簡直是華語樂壇中之驕傲。

尚有其他一些差異,不細述了。很多人認為今天樂壇一蹶不振、衰微崩壞,他們所持觀點主要是:八十年代香港巨星紛陳,他們唱片銷量可達數十萬張,演唱會隨便開二、三十場,金曲熱爆全城遍及海峽兩岸以至東南亞;今天歌手演唱會場數縮減、唱片銷量少得可憐,廣東歌影響力縮小。沒錯,計算唱片銷量、演唱會場數、生意額收入是衡量樂壇成功與否一個方向,但不是唯一與必然方向。而今天香港音樂人與樂迷正正就不以這種商業成就為音樂目標,他們往往有意識地推翻往日這種「商業成就就是一切」心態,改為追求表達自我、改變社會、唱出心中所感所想為目標。

今天大部分獨立音樂人固然不再追求要賣很多很多碟、不要求開很多場Show,就連不少主流歌手也不再追求做到巨星自居。所以,量度香港樂壇成敗的值觀與尺度變了,以前認為A那樣就是成功,今天人們卻認為B那樣才成功,大家所講的不再相同,所追求的有變。就如香港整體價值觀已遷移轉變一樣,以前人們認為有高薪厚職、住豪華大宅就是成功一生,今天年青一輩普遍抗拒這價值觀,他們摒棄豪宅靚車、刻板無意義的「好工」,寧願收入少一些也要做有意義、有興趣的工作,大家量度人生成敗與意義準則不同了,得出來的結果與結論也就不同。

樂壇是這整個價值觀轉變其中一部分,拿以前的尺來量度今天樂壇,會得出今天樂壇衰敗結論;但如以今天的尺來量度今天樂壇,則有另一番結論。同樣道理,如果拿今天的尺來量度以前樂壇,所得出結論是以前樂壇也不見得很好!

所以,物換星移,世界在變,樂壇在變,是非成敗,應跟時移勢易而相應變改,不應執著於過往準則。如是觀之,今天香港樂壇其實自有其生命力與新契機。



#####

原刊於2017年6月,現經作者編訂於2018/01/30重刊。

[ #音樂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馮禮慈 Terms

Author @馮禮慈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