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禮物


@馮禮慈 - 2014/12/01

物極必反,當世人追求物質到瘋狂程度時,人們開始厭倦,於是開始探求非物質。物質不再拿來享受和炫耀,而被視為負累與苦惱,非物質才是心靈滋潤之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文化遺產,也前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類。

聖誕禮物,從來就是物質的,是消費性的。我們何不來送些「非物質」禮物給親友或朋友?

心理學家Ryan Howell研究說愈是豪花的消費者,愈不能透過購物買到快樂。這類Extreme material buyers於人口中約佔三分之一。

哈佛商學院教授 Michael Norton與Elizabeth Dunn在 “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Smarter Spending”,即《快樂金錢:醒目花費的科學》書中教人如何如何使錢才會得到快樂 。Norton 教大家一方法:Buying experiences ,即是「買經歷」(或買經驗),不要「買物件」。「買物件」就是買實物如手袋、手機、鞋、衫、電視…,「買經歷」指去旅行、看音樂會、參觀博物館、花一晚上跟朋友吃飯喝酒…。 Norton 說「買經歷」令人事後感到的快樂,遠比買物件為高。心理學家Thomas Gilovich同意「買經歷」的快樂更能長久保持。

美國簡單生活推動者、小屋擁護者Tammy Strobel ,出了書“You Can Buy Happiness (and It’s Cheap)“,即是《 你可以「買」到快樂----而這很便宜》,她更進一步,向大家說「買」到快樂 的方法就是「不買」東西!她和丈夫住在一小木屋。這小木屋面積只一百二十八平方呎!一定比你所住的小。她說快樂 確是可以「買」的,方法就是「不買」。

Howell、Gilovich提出的「買經歷」是好,不過還是要付錢去買,例如要買票去參觀博物館、付錢去旅行。Tammy Strobel說的「不買」就更高、更好,即是不必付錢而達致的「非物質」禮物,受禮一方與送禮一方都會得到溫暖、快樂,這比買禮物一定優勝,比付錢「買經歷」也更好。但怎樣才能有不用花錢的「非物質」禮物呢?

這就要自己動動心思了。


#####

P Magazine, 2014

[ #生活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馮禮慈 Terms

Author @馮禮慈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