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漫遊:秦偉用鏡頭驗證藝術的自由


@趙氏Baby - 2022/07/09

  Grey photo: © Chun Wai, Seine River《昨日的塞納河》

由古希臘文明談到20世纪60年代在意大利興起的貧窮藝術,從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琴棋書畫美學修養說到毛澤東在1942年5月發表,旨在指導藝術家創作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跟 攝影師/藝術家/策展人/講師 秦偉 ( Chun Wai )對話就是一場有若「連環快拍」的藝術漫遊。思維敏捷、見多識廣的他,隨口道來都是精闢獨到的藝術見解,卻處處都緊扣其精彩豐盛的人生經歷。80年代法國高等美術學院出身的他,沒什麼高大上的架勢和理論,談笑間的洞見卓識卻「貼地而超凡」。「貼地」興許是源自其窮學生時代每年往法國中部葡萄園勤工儉學得來,「超凡」則顯然是拜其能掙脫規限從藝術感悟所得。秦偉說:「藝術創作必須從社會和生活汲取養份,亦必須突破限制儘量去爭取自由發揮空間。」

秦偉 生於香港,畢業於法國米盧斯高等藝術學院(L'École supérieure d'art de Mulhouse )。他曾遊歷歐洲,尋索時間的起源,領略所攝之事物,皆有定時,有始有終。
  秦偉 生於香港,畢業於法國米盧斯高等藝術學院(L'École supérieure d'art de Mulhouse )。他曾遊歷歐洲,尋索時間的起源,領略所攝之事物,皆有定時,有始有終。

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主辦,法國五月支持,《時間的漫遊:秦偉攝影》正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馮平山樓 展出。展覽的場刊介紹了 秦偉及其攝影作品:

「此展覽為 秦偉1980至1990年代於法國的藝術創作結集,圖片記載著創作者對過去及已流逝的時間的回溯,具有文本價值。秦偉 生於香港,畢業於法國米盧斯高等藝術學院(Éco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Mulhouse)他曾遊歷歐洲,尋索時間的起源,領略所攝之事物,皆有定時,有始有終。透過這趟旅程,秦偉深悟人生乃在宿命與偶遇之間,頓感中國古代詩人飄泊孤寂之感。他遊走於文化之都 - 巴黎,穿梭於街巷、博物館、美術館和跳蚤市場,浪遊於浩瀚的記憶和時間的長河。

三十年來,秦偉將法國的影像儲於一個盒子內,猶如把珍藏的記憶存於時間長河一隅。相片如紀念品般,可從之擷取記憶。因相片攝於90年代,部份底片已破損,原圖已無法辨識,成為可觸及的流逝時間,亦同時激活藝術家的記憶,誘發他無盡的聯想。有說攝影可凝住時間,而秦偉的相片所受的各種破損,便是時間洪流的見證。現在重温昔日影像就如開展另一趟旅程,跨越記憶與遺忘的邊界,步向混沌的本相。

Grey photo: © Chun Wai, Seine River《昨日的塞納河》
  Grey photo: © Chun Wai, Seine River《昨日的塞納河》

秦偉亦為攝影圖像配上文字,倍添照片詩意。作品當中,除記錄秦偉於法國的親身經歷外,亦有經歲月冲刷而損壞的照片,其所承載的記憶,透過影像和文字的再演繹,得以重現。故此,2022年《時間的漫遊》展現的不僅是秦偉從法國所得的「紀念品」,還有在數十年後的今天,他在生命裡所得所失,而所得的比原來的更為豐盛。」

認清攝影的三個層次

然而,秦偉自己現身說法則顯然更加精彩。在秦偉眼中攝影可分為三個層次,他說:「第一個層面就是紀錄,這是發明攝影的初心,就是單純地把影像紀錄下來,第二個層面則是描述,拍攝者希望用攝影來有效地傳達某些信息,像廣告攝影那樣子,第三個層面便是表現或expression,是創作者以攝影來表現個人所思所想或感觸情懷,很大程度上都與其個人記憶和私人情感有關,觀者如何去詮釋和感受亦可以各有不同。大家把這三者混淆了,就看不出藝術創作的端睨。」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而對於時間,秦偉亦有其獨到見解,他認為時間定義其實可以非常個人化,正如時間的起源也往往靠個人的想像,「攝影紀錄時間,但究竟時間是是什麼?現代社會可說是磨滅或規範了大家時間觀。其實時間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每一刻都要好好享受。但現代社會生活令卻我們失去了探索時間的感覺,只注重其功能性一面,而忽略了時間豐富的內涵。科學家指出光速傳送接近每秒30萬千米,孟加拉農民認為一年有12季,時間定義其實各有不同,而不像我們那樣扁平化的看法。水中鲤魚無法想像水以外的世界,當我們放下成見,便可能打開一個更抽像更多想像的空間。所以我對所有事物都敏感,而不限於創作那一刻。」

秦偉認為藝術家必須享受敏感,以至那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敏感。秦偉憶述他在法國當窮學生日子到葡萄園打散工的經歷,「這次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的三组作品,當中一組便是我當年在葡萄園摘葡萄時拍攝的作品,那工作是想像不到的辛苦。第一次去做散工,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上7時便集合工作,摘葡萄農工要蹲下來工作,我從來未做過農民,最初頭半小時巳辛苦得想扔下剪刀走人,但經濟拮据卻令我沒法不堅持下去。頭三日確實感覺很辛苦,之後成個身體似脱胎換骨,我們在山丘上工作,環境舒坦,日照又好,工友們有說有笑,跟我以往整天困在藝術圈子,思維抽離現實生活的經驗很不一樣。由藝術神壇落到大地山丘上工作,像洗衣機那樣洗滌了我的身體和心靈,令我每年都回去工作,即使生活改善了也一樣。」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發現生命與創造能力

秦偉說:「我喜歡發現生命,找到自己的創造能力,而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儘管身處時尚之都,秦偉坦言自己在巴黎的生活卻始終與浮華無關,但作為一個普通人,他仍切法去享受眼前一景一情,生活中每一個細節。秦偉表示,雖然他並非來自富裕家庭,但從事「行船」的海員父親卻跟他分享了飄泊四海許多經驗和想像,母親亦放心讓年少的他到處闖蕩,秦偉表示他小學五年級便膽敢獨個兒坐大船到澳門探朋友,70年代初才十多歲拿著母親給的一百元便一個人坐火車上廣州,就是當年往法國留學也是源起於一趟歐洲窮遊。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當年我其實還未滿20歲,年青人夠膽敢闖,靠坐順風車便遊歷了歐洲許多地方,來到巴黎就被她的文化和建築及種種城市風貌所吸引,加上之前亦聽過好些曾在巴黎生活的朋友訴說當地風釆,所以自己也對巴黎很有憧憬。80年代的巴黎,法國政局變天,社會黨上台,新總統屬左翼,希望在文化藝術政策有所建樹,藝術學院也提供許多福利,提供近乎免費教育。我最初只是在當地浪遊,不懂法文亦不熟悉當地情況。我在巴黎首先得學習法文,再要考美術學院的入學試。我最初主修大眾傳播學,涉及拍攝、電影製作和廣告設計等等,學了一年便感覺與自己興趣不合,反而對於藝術史、雕塑和其他純藝術科目很感興趣,於是便轉修純藝術,一讀就是5年。當年的教育制度,頭兩年的學習非常充實,都是一些基本功訓練,像素描、彩繪、攝影和雕塑等等,都是表達藝術創作的基本技巧。」

秦偉慶幸自己能適逢其會,「歐洲美術教育由中學開始,在進藝術學院前也有預備班,加上小班制度,所以當時的同學都很有質素。我們就像學寫字般去學習這些固有的成熟的創作技術。如是者,頭兩年的訓練便給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在香港學過繪畫,加上之前唸大眾傳播學時學過攝影,所以能很快上手。我轉讀純藝術後,尤其喜歡雕塑,並立志要成為雕塑家,亦有幸得到一位名師 Michel Lucotte教授指導,他不但傳授技術,更令我們得到許多藝術上的啟發,在古典藝術過渡到現代主義上有充沛的認識,在美學認知和基本概念上受到深刻影響,譬如你對形體的理解,對物料的反應等等。這對我今日的攝影仍起著深遠影響。」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融會古典美學與當代藝術

正是Michel Lucotte教授引導下,秦偉重新認識中國文化,「教授認為中國文化和中國美學是世界美術的一個重要課題,他非常認同中國古典美學,尤其重視當中的留白幽遠,那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亦令我對中國文化有了相當扎實的認識。完成頭兩年課程後,便是三年的研究生課程。不再有什麼技術訓練,而是追隨某位教授集中鑽研特定的藝術。我便轉而往當代藝術領域學習。當代藝術跟現代藝術大有不同,後者仍存在許多技術表現方式,當代藝術則早已揚棄這一套,而走向更概念化的發展。包括當時眾多流行藝術運動,如德國的新表現主義,意大利的貧窮藝術,凡此種種都屬於新穎的美學範疇。」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Photography by Chun Wai

法國藝術學院的教育令秦偉受到很大教益,到畢業時他便仍專攻中國古典美學和當代藝術造型,之後更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走上職業藝術家道路,後來回港發展則出於幾個原因。其一是因為父母尚在香港,此外亦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希望多了解中國文化,重新了解自己出身地,秦偉表示:「當時沒想過長留此地,本想待一段日子便離開,後來發覺有需要長留,便放棄了當職業藝術家,轉行當攝影記者。記得剛回港時感覺不太舒服,我那時連思考都是用法文的,我覺得藝術不應限制在一個封閉空間,相反更需要汲取文化養份和社會養份,你叫我在香港當一名職業藝術家,我是適應不了。」

秦偉一當便當了十多年攝影記者,先後任職《經濟日報》和《明報》,「我想在香港做一名新聞攝影師會比職業藝術家好。我有段時間教雕塑,你叫學生去了解什麼是形體或物料反應,亦不容易,因為他們認為這沒有商業價值。藝術家更要放開,那不是一份一成不變的專業。藝術需要更多生活內容,甚至能推動社會文化。但做攝影記者亦要放下身段,不能自以為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藝術家,你選擇了這個專業就要去適應它。加上當時正值97回歸前夕,我有幸能成為一名攝影記者。在一個瞬息萬變時代,能通過影像去表達信息,會是很有意思的。」

Black & red photo: © Chun Wai, No 137562843 931
  Black & red photo: © Chun Wai, No 137562843 931

攝記生涯啟發藝術創作

在攝影記者生涯中,秦偉見證的不僅是社會環境的變化,也有生離死別,也有人生感悟,「譬如我們訪問拍攝人物,有一位小朋友我至今仍十分惦念,雖然他已經不在人世了。我初見他時,感覺很難受,才十多歲的少年人卻因為罹患某種黏多糖疾病,而只有三歲孩童的身體,未能成長發育,永遠困在三歲的肉身形體。他是很聰明的少年人,我見此也十分感觸,後來大家並成為了好朋友,後來亦難免因病而早逝,這些都是生命中的創傷感。這都對我的藝術創作有很好的啟發。」

做了十五、六年攝影記者,秦偉仍一直繼續自己的藝術創作,譬如一些純紀實的攝影項目,或可視之為攝影散文Photo Essay的創作,「本來沒想過當如許久的攝影記者,但這工作的確讓我學到見識到許多東西。包括社會最前線和生活最底層的事物。由於97前我們生活在一個殖民地社會,也促使我從歷史上審視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一個戀殖分子,並且更相當抗拒殖民地,我開始將自己的鏡頭置諸亞洲不同的地區。在這個紀實攝影項目上,秦偉便幾乎走遍了亞洲各地。

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主辦,法國五月支持,《時間的漫遊:秦偉攝影》正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馮平山樓 展出。
  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主辦,法國五月支持,《時間的漫遊:秦偉攝影》正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馮平山樓 展出。

見識世界各地文化,參透東西方藝術精髓,秦偉始終認為中國文化自有其優勝之處,「譬如琴棋書畫,此中國四大藝術門類便代表了士大夫的精神境界,傳统中國畫常描繪士大夫在山野間獨自彈琴,他不是為了娛樂他人,而是出於自我修養,反映人與自然宇宙達到某種和諧。中國美學重點便在於非物質,與強調物質的西方藝術很不同。首先,琴或音樂就是非物質的藝術,而非物質便最自由,容易找到其自由空間。其次就是棋,黑白兩色的圍棋,對奕時就是一種陰陽互動之關係,象徵著一種宇宙規律。一種和諧關係,也是非物質的。此兩類皆非視覺及非具像的藝術美感。第三就是書法,每個中文字都有形態,書法就是研究如何去超越字本身符號意義的藝術。然後,最末才是有形象的畫,儘管仍受束縛,卻已早已超越一直受物質規限的西方藝術。」

重拾東方文明的自由空間

秦偉表示,東西方藝術相遇是在上世紀初,此其時西方才能理解東方藝術意義,亦正是如此才令西方藝術擺脫物質規限走向抽象。秦偉說:「我們一早已擁有,這美學基礎很重要。今日社會,我們要懂得老祖宗留傳下來的,去加以發揮並適應於現在社會。今日香港便尤其要懷抱寬闊胸襟,起碼要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然後才能爭取更大更自由的發揮空間。而我則仍要多謝法國教育,在當地重拾東方文明。」

展覽為 秦偉1980至1990年代於法國的藝術創作結集,圖片記載著創作者對過去及已流逝的時間的回溯,具有文本價值。
  展覽為 秦偉1980至1990年代於法國的藝術創作結集,圖片記載著創作者對過去及已流逝的時間的回溯,具有文本價值。
三十年來,秦偉將法國的影像儲於一個盒子內,猶如把珍藏的記憶存於時間長河一隅。相片如紀念品般,可從之擷取記憶。
  三十年來,秦偉將法國的影像儲於一個盒子內,猶如把珍藏的記憶存於時間長河一隅。相片如紀念品般,可從之擷取記憶。
Adrift in Time:Photography by Chun Wai
《時間的漫遊:秦偉攝影》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馮平山樓 (香港薄扶林般咸道九十號)
星期二至六:上午九時三十分至下午六時
星期日:下午一時至六時
星期一、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免費入場

有關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原稱為馮平山博物館,創立於一九五三年,前身原為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過去六十年來,作為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博物館庋藏許多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其中青銅與陶瓷館藏可由清代上溯至新石器時代,而書畫館藏則介於明代與二十一世紀之間。除展出館藏外,博物館也經常舉辦古今中外各類藝術展覽。
https://www.umag.hku.hk

秦偉說:「我喜歡發現生命,找到自己的創造能力,而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跟 攝影師/藝術家/策展人/講師 秦偉 ( Chun Wai )對話就是一場有若「連環快拍」的藝術漫遊。
  秦偉說:「我喜歡發現生命,找到自己的創造能力,而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跟 攝影師/藝術家/策展人/講師 秦偉 ( Chun Wai )對話就是一場有若「連環快拍」的藝術漫遊。


#####

攝影:Alfred Siu ( 人物 )

[ #趙氏Baby #文明生活 #時間的漫遊 #秦偉 #攝影 #AdriftinTime #PhotographybyChunWai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法國五月 #藝術創作結集 #圖片記載 #文本價值 #法國米盧斯高等藝術學院 #遊歷歐洲 #時間的起源 #浩瀚的記憶 #時間的長河 #記憶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趙氏Baby Terms

Author @趙氏Baby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