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拍電影的人


@林錦波 - 2008/08/15

相信這個星期最多人談論的話題,必然是關於北京奧運,以及旺角嘉禾大廈五級大火,兩名英勇消防員殉職的事件。

奧運開幕式的震動人心,張藝謀給團隊打一百分,問到下屆倫敦奧運主辦單任感到一定壓力時,他帶著壓抑了的傲氣表示,在多媒體運作上,很難被倫敦超越的自信。不管如何開幕式的確為北京奧運寫下光輝的一頁,各國媒體基本上都一致好評,他們普遍感到意外的是開幕式講述的中國文化中沒有毛主席和帶有強烈中國共產主義色彩的東西出現,這也是西方傳媒對中國某程度上的偏見,亦因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影響,在他們眼中,毛主席和中國共產主義色彩的東西就是中國特色,到了今天我們仍可以在荷里活和西方電影中感受得到,正如早期西方電影中的中國人都是傅滿州一樣,周潤發在《加勒比海盜:魔盜王終極之戰》的扮相可見這種東方趣味仍然陰魂不散。而開幕式中李寧最後點燃火炬的一幕,得到跟張導合作多年的程小東協力,這也是「做好香港人的本份,就是對國家的貢獻」一次最佳的示範,所謂的「本份」就是那份專業精神,正如兩位捨己為人作出犧牲的消防員一樣,他們正好表現了這份專業精神的崇高位置。

上周許鞍華在出席第十九屆福岡亞洲文化獎記者會上,她繼侯孝賢和張藝謀後,另一位榮獲文化獎大獎的華人藝術家,也是首位香港人和女性獲此殊榮,她在記者會上的講話中,感受到她對電影工作那份專業精神,她甚至表明不以藝術家自居,「只是一個拍電影的人」,只知如何拍好一部電影。當她感謝父母及入行以來幫助過她的朋友和同業,包括已故導演胡金銓外,她要感謝香港這個地方,一個不講求偉大口號的城市,可是這裡的人對社會事務卻明察秋毫,難逃他們的法眼。這也說明許鞍華電影那份獨特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質感,就算她到內地拍攝的作品,仍然有著這份獨特的風格。許鞍華是早期進入內地拍攝合拍電影的導演之一,經歷和參與過內地電影走向市場化的過程,她亦是少數香港導演能夠融入內地環境,拍出具個人風格的國產片的導演,另一位應該是《天國逆子》的嚴浩,兩人都具有內地人所謂「文化素質」的電影人,但兩人都有拍商業或類型電影的經驗,許鞍華的導演處女作《瘋劫》是一部十分出色的懸疑驚嚇片,及後她執導的「越南三部曲」成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經典作,但她沒有如徐克他們轉向類型電影發展,反而繼續在文藝言情片的範疇裡,作出不同的嘗試。直至她完成《千言萬語》這部她曾表示最想拍的電影後,又回到《瘋劫》的驚嚇片類型,與編劇鄺文偉合作《幽靈人間》,影片成為許鞍華少數賣座的電影,亦因此她罕有地為鄺文偉的《幽靈人間II之鬼味人間》擔任監製一職。可見許鞍華在掌握驚嚇片類型方面,有一定功力,只是這並非她最想拍和專長的電影,隨後她又回到文藝言情片的範疇裡,又受內地電影公司招攬,執導內地暢銷小說改編的《玉觀音》,這次她亦體驗了內地電影發展的轉變;跟著她執導從影以來拍得最貴的電影《姨媽的后現代生活》,影片被影評人認為是許鞍華把過往電影的元素集大成及精煉提升之作,雖然許鞍華在訪問中,多次強調她只是按照編劇李牆的劇本來拍,但影片出奇地跟許鞍華過往的電影有著一種呼應,甚至斯琴高娃飾演的主角姨媽最後回到丈夫和女兒身邊的鞍山,正是許鞍華出生之地,被傳繹為許鞍華返璞歸真,回到原地發展的訊息,跟著她真的回到香港這個成長之地,開拍《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寫實電影。

今年已屆六十一歲的許鞍華仍繼續她的電影工作,有記者問到她如何改善現時香港電影處於低潮的困境時,她再次強調自己只能拍好每一部電影,希望多一點年輕導演出現,可見她那份對電影工作的專注,心無旁鶩的專業精神,實在值得大家敬重。許鞍華從影而來,都沒有兼任編劇及其他職位,她只專心做好導演的職務,跟其他強勢導演有顯著的不同。這也許是許鞍華對導演以外的職位興趣不大,亦可以說成她沒有想做一個全能電影人或製片人的野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時期開始,不少導演和電影人都以作為製片人和監製為他們的奮鬥目標,正如當年洪金寶在電視訪問中,表示過以嘉禾巨頭鄒文懷作為他的理想。從那時候開始,兼任監製和導演的電影人陸續出現,洪金寶、麥當雄、徐克、王晶等,一方面是這批強勢導演為了完成心目中理想的電影,不想受到監製的干預,只好身兼兩職,成為電影的全權話事人;另一方面,香港電影都是以導演為主導,監製好些時候只是出資老闆派下來管製作預算和執行老闆指令的人士,有些甚至對製作毫無認識,因此製片人和監製主導的模式,無法在香港發展出來,相反在荷里活和西方電影裡,可以找到不少出色、強勢的製片人和監製,對於電影公司主事人和投資方來說,他們比導演更為重要。

可是,當這班導演進身監製和製片人的時候,他們仍不脫強勢導演的本色,對旗下的製作事事過問和參與,甚至肆意改動跟導演修改好的劇本及親到現場主持拍攝工作等,反而作為管理階層需要處理的案上和管理工作,卻無心處理或無力管理,最後多位曾擔任電影公司行政總裁的導演都回到拍片的工作上,經過一番輾轉後,他們才明白拍片才是他們最鍾情的工作。當然筆者不排除有個別導演能夠成功轉型,成為出色的監製、製片人和電影公司行政總裁,正如近日獲特區政府委任為廣播處長的黃華麟,可能是其中一個例子。


#####

作者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在《信報》撰寫《影業刺針》專欄,關於電影、電視及娛樂工業的評論。此文原於2008/8/15刊出,現經作者編訂於2018/10/23重刊。

[ #電影 #影業刺針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林錦波 Terms

Author @林錦波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