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冰雪山林與內蒙古草原


@張錦滿 - 2015/05/22

徐克3D版本《智取威虎山》在片頭,大字標明改編自曲波小說《林海雪原》,明顯要觀眾把它與文革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分開。曲波15歲小學畢業後參加八路軍。1945年,擔任牡丹江軍區二團副政委,而在翌年,親自帶小分隊,深入黑龍江林海雪原,與土匪周旋。其中關鍵戰役是1946年3月20日早晨,戰友楊子榮與營長合謀,部隊佯作正面進攻,而楊卻帶領一班人迂回到敵人陣地後側,在示意副班長和戰士隱蔽好後,獨自一人躍出,巍然挺立在敵群中,威逼400餘土匪放下武器,迫使首領投降。(註:歷史由當權的人寫的。網上有資料說,該些「土匪」乃抗日的民間武裝部隊。)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曲波後來把該段剿匪經歷寫成小說《林海雪原》,於1957年出版。由於該小說人物傳奇有趣,而與匪幫首領座山雕鬥智鬥勇的情節吸引,加上戰鬥場景在冰天雪地,而內容乃作者親身經歷,寫實感較高,所以在過去40年來常被改編,分別有話劇、京劇、電影(1960黑白版本與1970彩色版)、文革樣板戲(北京上海劇團都演過)、電視劇(前後兩個版本),連環圖,和徐克3D電影版。很多人未必知道,在1970年代,英國有流行樂隊出過唱片亦取名《Taking the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說明《智取威虎山》這名字確引人入勝。我曾收藏該黑膠唱片,可惜現在不知去向。

徐克擅長拍攝動作場面,今回他造出緊湊刺激山林冰天雪地槍火戰,在華語電影中罕見。吳宇森的《太平輪》裡戰爭場面也拍得不錯,那是一般平地戰爭,未能與之比較。徐克還擅于設計場景和人物造型,那個土匪山寨,像哥普拉《現代啟示錄》裡馬龍白蘭度那隱世巢穴。匪首座山雕造型亦有氣勢,他肩上立有戰鷹,進攻敵人準而狠,十分嚇人。遺憾是徐克沒給座山雕臉部特寫,我無法看清楚梁家輝演出該角色。

徐克一向重動作畫面而輕於交代劇情,此片從今天紐約來開始,一群年輕IT華人聚會,唱卡拉OK,繼而切入到1946年黑龍江的山林,其中一人說自己父輩乃當年打土匪的軍人。於是,他便趕回到黑龍江。那個引子連接並不通順,明顯少了多個畫面。此外,楊子榮「智取」威虎山的過程,拍得不算精采,觀眾不覺興奮,而片中眾多角色也描畫不足,趣味淡薄。

法國導演Jean-Jacques Annaud(尚-賈克·阿諾)拍攝的《狼圖騰》,我反而感覺更富趣味和好看。原著作者姜戎(原名呂嘉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插隊內蒙古,當羊倌(牧羊人),研究狼群特性,後來寫成小說,引發大家反思人與自然關係、中華民族性應屬羊還是狼等文化問題。他在文革結束後曾參加北京之春運動,後因六四事件而被捕,1991年釋放後極為低調。

該小說以狼為重心,被譽為曠世奇書,銷售200萬冊,其海外版權賣給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出了多個外文版,而英文版於2007年11月,獲得香港亞洲文學獎。當然,有人批評該書講弱肉強食,是中世紀式野蠻、法西斯主義,亦有讀者質疑該書作者只不過於60/70年代在內蒙古呆了11年,紀實有錯。此外,該書有挑起民族矛盾。

法國導演搬這部奇特小說上銀幕,中立客觀,沒有浪漫化內蒙古牧羊生活和漢蒙男女情緣,也沒表現弱肉強食的野蠻。他盡量表現遊牧民族真實情況,並努力讓觀眾感受狼群特性。

得到狼專家幫助,此片具體表達出狼的特性,並且逼真,令觀眾有如身處現場,不寒而慄。西方電影也少有描寫狼群,而現在《狼圖騰》能如真描繪狼群,其成就可在世界影壇佔一席位。《狼圖騰》的內蒙古畫面罕見而悅目,又促醒世人反省人與大自然關係,乃值得觀賞的佳作。(完)


#####

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公開閱讀。

[ #2015電影 #電影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張錦滿 Terms

Author @張錦滿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