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世俗繁華 回歸天然山水


@張錦滿 - 2008/12/31

1960年代美國不少大學生讀中國寒山和尚的詩,拋棄世俗繁華,去做嬉皮士,過公社生活。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想不到在今天,類似事件仍會出現。1990年美國東北部一位家境優渥的名校生Christopher McCandless,不滿眼前美好的溫室生活,願意拋棄如花似錦的前程。他在6月畢業,便立即響應美國大文學家Jack London《野性的呼喚》,跟Henry David Thoreau一樣回歸山水。他把自己積蓄捐給Oxfam(樂施會),並把身上鈔票燒毀後,於7月10日開始走向野外,浪跡北加州高山、阿里桑拿州沙漠、阿拉斯卡雪山,獨自過原始生活。最後於1992年8月,他被人發現死在阿拉斯卡雪山裡,終年24歲。同樣嚮往野外生活的Jon Krakauer,細心考據他的荒山經歷,終寫成書《Into the Wild》於1996年出版,風行美國。

美國電影界野孩子Sean Penn一向反建制,心裡常有一團火,自然不放過把這個反社會年青人的事蹟搬上銀幕。事實上由他來拍攝這部同名電影《Into the Wild》,也可謂適合不過。他固然能夠以過來人身份進入到主角的內心世界,明白他選擇野外、獨自生活的理由,而更重要的是,他有魄力和堅強意志去荒山野嶺,甚至堅持到艱難生活的大雪山去完成這部電影。

美國電影並不一定都是歌舞昇平、鼓吹繁榮安定的。反建制、反社會的影片一直存在,只是主流傳媒不吹捧、大戲院不放映而已。還好香港還有國際電影節,在文化中心巨大銀幕放映這部描寫壯麗大自然的電影,表現理想主義者精采美麗的一生,真有讓人洗滌心靈、清除身上銅臭味之功。

Sean Penn並非全依Jon Krakauer那本考據傳記來製作紀錄片,而是把男主角的親人、和在浪跡天涯時所遇到的人物發展出劇情來。演員Emile Hirsch飾片中的邊緣人尤如上身,令人入信,因此這部內容偏鋒的電影亦一樣適合主流觀眾欣賞,何況片中音樂和歌曲動聽,而所呈現的美國大自然風景又是那麼壯麗。基本上,這部電影很易入口、很易接受。只怕很多主流觀眾對Sean Penn(麥當娜的前夫、毆打記者的導演)沒興趣,因而這部電影在香港亦會難逃每天只於一兩間戲院、上映一兩場的命運。 

目前香港人到阿拉斯卡的,多是先到加州再乘豪華遊輪前往,只在船上遠觀雪山、然後到市區逗留半天而已,並沒有真正踏進雪山範圍,便算是了卻心願。現在Sean Penn把一個畢生願望在阿拉斯卡雪山上過永生的人拍成電影,正適合沒機會遊阿拉斯卡雪山的觀眾。去戲院看這部感動人心作品,既坐遊地球美景,並接受大自然思想啟發,是好一項文化活動。(完)


#####

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公開閱讀。

[ #2008電影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張錦滿 Terms

Author @張錦滿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