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失意人苦澀心境略嫌造作 《經過》成績差強人意


@張錦滿 - 2007/12/31

電影《經過》由我欣賞的鄭文堂導演(《夢幻部落》、《夏天的尾巴》)、演員桂綸鎂(《藍色大門》、《不能說的、秘密》)和戴立忍(《夜奔》)等人合作而成,它罕有地以書法國寶、蘇軾的《寒食帖》為題材。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寒食帖》是流放詩人自述苦澀心境,今天很多在事業、愛情不太順利的年輕人,會很易認同這兩首描寫顛沛流離命運的詩。

鄭文堂導演的《經過》(2004)正是寫三個陷於困局、把自己的遭遇與這件命運多舛作品相憐起來的人:在日本大企業被裁員的一位日本年輕人、台北一位憂鬱的年輕藝術史作家、台北故宮博物院一位年青女研究員。影片最後,三個人都各因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寒食帖》,隨著時光流逝而有成長、有所改變。可惜影片整體成績差強人意。

該電影由台北故宮博物院出品,不脫宣傳片味道。鄭文堂在2002年導演他的第一部電影《夢幻部落》,寫今天台灣人的情慾,深刻有力,獲得2002年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影評人最佳電影獎,光芒四射。怎知兩年後,他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拍這部《經過》,卻軟弱無神,而描寫人物的茫然、困惑,更犯上造作的毛病,連兩位在其他電影中很有魅力的演員桂綸鎂和戴立忍這回也都暗淡。

不過,這部目標觀眾難尋的電影《經過》,也有值得重視的地方。影片有畫面展示存放中華藝術國寶的山洞倉庫,首次讓多年來台灣一直神秘、敏感地方曝光。不只如此,這部名為《經過》的電影,表達了耐人尋味的訊息。影片一開始時,便講起時間,而女主角起初弄丟一塊古畫的幻燈片,到結尾時又在不經意間找回它。失去和復得,隱喻甚麼呢?

電影在最後,男主角在電腦上打字,上寫:「這裡有一個在山中的博物館。她原來只是想暫時經過這個島嶼。可是,命運卻讓她留了下來。」由於這部電影從開始到結尾不時提到「經過」這個詞,所以該兩行文字便惹人想象。收藏在今天台灣山洞倉庫裡的中華國寶,也只是「經過」台灣而已?此中含意超出我這個寫作人可以理解的範圍。

電影講《寒食帖》,這件書法瑰寶珍品,卻有漫長滄桑經歷,凡關心中華文化的人,有必要認識一下,容我在這裡複述一次。

這件國寶級書法藝術品,包含文學、歷史、文化、藝術、人生哲學以及命運等等成份,十分傳奇。當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寫文得罪了皇帝,被流放到偏遠的黃州(位於湖北東部、長江北岸,有名勝赤壁)。心情落魄的他在黃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節,於東坡雪堂,隨意寫詩兩首。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因介之推抱木焚死,於是人民便在該日禁火,以“寒食” 來作紀念 。)蘇軾寫該兩首詩,連題目、跋等共有17行,全部129字。兩詩如下:

自我來黃州,己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巳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萊,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蘇軾當時一揮即就成詩,淒苦蒼然,悲涼感傷。他寫來筆酣墨飽,神充氣足,並且天真爛漫,巧妙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畢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精髓。

詩稿完成後,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青神縣謁見黃庭堅。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想到當時已又被謫貶到天涯海角海南島海口的師友蘇軾,激動到在詩稿上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黃庭堅此幾句評語,擲地有聲。

歷代鑒賞家均推崇《寒食帖》,稱道是連蘇軾自己也無法再造的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後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雲霞之麗,山各(指黃庭堅)又發揚蹈曆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後題曰:「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

《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而《寒食帖》則單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說:《蘭亭序》是雅士,而《祭侄帖》是至哲賢達,《寒食帖》則是學士才子。

據網上資料,清代同治年間,《寒食帖》為廣東人馮氏收藏,却不幸遭遇火災,幸得緊急搶救免於難,只在手卷下端留下黑色火灼痕跡,對整件作品沒多大影響。後來《寒食帖》輾轉流入清宮收藏,並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好留名的乾隆帝於帖後題跋:“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後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於佳乃佳……”。他手癢嚴重,還於卷首寫“雪堂餘韻”四字。

英法聯軍在清咸豐十年(1860年)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旋即流落民間,為馮展雲所得;馮死後為盛伯羲密藏,而盛死後則被滿族正黃旗大收藏家完顏樸孫購得,並曾於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過。1918年它又輾轉流傳到顏韻伯手中。當年12月19日為蘇軾生日,顏韻伯作跋記錄此事本末。1922年,顏韻伯遊覽日本東京時,將《寒食帖》高價出售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殃,當時,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一時傳為佳話。震災之後,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於漢學家友人內藤虎家裡。1924年4月,內藤虎應菊池惺堂之請,在《寒食帖》作跋,記錄此帖從中國輾轉到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卻又幸而無恙。

世界大戰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即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知道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此帖從日本回歸中國的過程。王死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向王家後人收購此珍藏,從此這件國寶才結束漂泊的命運。

台北故宮博物院並不常展出這幅長達7.3米的《寒食帖》,有時展的只是複製品,但亦會轟動。據說該帖複製品有10件,大部分被其他國家博物館珍藏,有兩件則下落不明。1975年前後,日本著名的「東坡迷」山上次郎在台北買下其中一幅複製品。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東坡參觀訪問團」 去到黃州東坡赤壁,他大方捐贈《寒食帖》卷軸複製品給東坡赤壁管理處。1995年,他又倡議,在東坡赤壁修建「中日友好之舍」,公開展出該《寒食帖》卷軸複製品。

1995年4月6日,台灣郵政部門發行《寒食帖》郵票一套4枚,橫式四連張印刷,郵票全張4套,邊紙上則印有黃庭堅的《寒食詩跋》。在同年底,黃州市中興實業集團公司也推出兩枚“黃州赤壁”企業拜年卡,其中第2枚主圖即為《寒食帖》(部分)。大陸和台灣同時發行《寒食帖》郵品,實為對這件國寶的恰當頌讚。(完)


#####

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公開閱讀。

[ #2007電影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張錦滿 Terms

Author @張錦滿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