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繼續反日復仇 《邪不壓正》別開生面


@張錦滿 - 2018/08/29

日軍侵華始於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件,八年苦難,三世代中國人皆記住,文藝界今天仍會製作抗日題材文藝作品,報復血海深仇。芸芸抗日戰爭文藝中,姜文冷靜甚至帶點幽默呈現,哀痛卻不悲傷,所採角度,大夥不取,異於主流。2000年他導演的電影《鬼子來了》,改編自尤鳯偉小說《生存》,講河北省小農村農民,處理兩個日本士兵俘虜。影片側寫小事件,批評日本軍國主義、士兵狡猾,亦描畫中國小農愚昧奴性。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鬼子來了》不拍攝殘酷場面,卻著重反省戰爭,獲得2000年第53屆康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然而它並非配合官方主旋律,所以一直沒正式上映,幸好該部抗日戰爭佳構,備受知青肯定,在「豆瓣」網站最佳華語電影選舉中常列入三甲。姜文不忘日本侵略,在2018年他再接再厲,又完成《邪不壓正》並上映,繼續向日本萬惡軍人報仇,完成他的民國三部曲系列。

這部向日本軍人報復電影,同樣有心有新意,改編自長居美國的小說家張北海(張艾嘉的叔叔)作品《俠隱》,內容前所未聞,角色特別。故事開始於1920年代北平,武術師父被大徒弟勾結日本特務殺害,目睹經過的一個小徒弟逃亡,得美國醫生收留。到了美國後,他決心要為師父報仇,苦練武功,又努力學習,終成為婦產科醫生。

影片則從1936年開始入主題,復仇者(彭于晏飾)回到北京,進入協和醫院當醫生。同時他與商人父親(姜文飾)找出大師兄(現為警察大隊長)和日本特務,展開復仇工程。此片趣味和優點主要在於不落俗套。北京協和醫院醫院手術室內,眾醫生皆說美國語,此在華語電影中前所未見。此外,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瓦叠金字屋頂,不時成為場景。復仇者在瓦片天台上奔跳,並且在其上騎單車逃走。導演以法國parkour(屋頂跳躍)形式來表現中國古老建築文化,有新意。

片中室外與室內佈景設計與裝飾,清爽悅目。美術指導柳青、造型設計董仲民等,在各個環節皆表現高尚品味,藉環境場面和服裝來幫助加強角色和潤澤劇情。武打動作設計簡潔得來卻刺激,復仇者與日本特務決鬥,前者讓後者先揮刀進攻三次而不防守,便有別於打箇不停的華語片同類作品。該場決鬥在空空的四方庭園舉行,很突出兩位決鬥者。

另一場動作設計亦巧妙,風騷交際花(許晴飾)讓醫生(彭于晏飾)替她打針,她藉此引誘他,其過程表達得很有品味。姜文加入剪接團隊,有助把腦海中畫面組織出來。此部影片畫面考究,能讓觀眾覺得「好睇」。彭于晏表情、造型,像青春活潑新李小龍,其臉孔、手腳動作與對白,帶點幽默和惹笑成份,十分討好。

女星周韻(真實年齡四十,兩子之母,現實生活是姜文妻子)美麗脫俗,她甚至青春撲面,令人想多認識她,而她大有威脅周迅之勢。許晴成熟,風騷入骨,對香港觀眾來說,有新鮮感。片中眾主角多穿著Armani/Silos博物館所藏的30年代服裝款式,各人面貌和身形因此比較明顯。還要提結尾高潮,響起意大利歌劇,故事裡的國仇家恨、私人恩怨,至此都隨高吭歌聲,昇華到空中去。

總言之,姜文精致經營全片各種視覺和聽覺元素,配合片中一句對白隱喻:反日要採多種方法,明的暗的都用,令到這部復仇電影,變得多趣味而可觀,並且效果不錯,確有別於其他同類反日之作。(完)


#####

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公開閱讀。

[ #2018電影 #電影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張錦滿 Terms

Author @張錦滿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