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入門101


@張錦滿 - 2020/03/04

飲茶學問多,有必要具備起碼文化歷史地理知識,達到文明飲茶普通程度水平。理性消費,文明飲茶,既滿足興趣,又照顧身心享受,美好樂趣也。

這裡說說香港人常飲的普洱茶。

普洱,查實本非茶葉品種,而是生產地區統稱。想不到普洱與法國Bordeaux(波爾多)有共通點,皆以地區來作產品名稱。

普洱,別稱思茅,屬雲南西南部(西雙版納)地級市,轄1區9縣,面積45,385平方公里(40個香港那樣大)。2016年末人口261.7萬,其中61%屬14個世居少數民族,包括彝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等。那裡有很多天然熱帶古樹林,部份存在千年,而普遍生長二、三百年。

古樹林長於深山海拔1500-2500公尺高處,屬少數民族原住民居住範圍,非平地漢民族所接觸得到。古樹普遍高達兩丈多,而原住民習慣於早上攀爬上去,挑選大葉子來摘,作藥用、食用、飲用。

天然野生古樹大葉,其實免費,沒有成本。今天很多茶客沒想到,最初飲普洱茶,原來並不花費。只因漢人跟著少數民族原住民,放古樹大葉子在鍋裡,加水,煮來飲,發展出普洱茶文化。今天,來自天然古樹免費原料,成為最上品普洱茶葉,只因為文化與文明,衍生大量人工成本,令到普洱茶葉近期售價,最貴有賣到一公斤數百萬港元,實乃現代文明諷刺。

現在普洱地區天然古樹林,早已由當地原居民攔截封鎖,視為私人財產,外地人難進入,大概要經過安排才可看到,更不要說去摘葉。

有商人在平地建茶園種那些樹,現在樹齡十來廿年吧,都未長高,一般工人可擔當採茶工作。人工茶園所產普洱,價低廉,充斥市場,我們現在日常所飲的大概是該等貨色。

新樹與古樹普洱,價錢有天淵之別,因此假貨與冒牌貨便多。為免被騙,便有必要儲備普洱茶學問來防保。

由於普洱茶葉今天仍沒有法例來規管,其行內規範語彙,店家可不遵守。所以當地茶店內小伙子、大媽或老者售貨時,講大堆說話,似是而非,離不開推銷,如果誠心山長水遠前赴那裡朝聖,卻聽到此等廢話,會更失望。

那麼買普洱茶葉挑選原則,可憑據甚麼?簡單之道,莫如上網看視頻,見台灣、香港茶商直接向當地採茶人收集原料後,就地僱工人造茶,訂立品牌長期發售。衡量過利弊,光顧台灣和香港信用茶商購買普洱,可能還比較穩妥,就算中伏,至少可以投訴和追究。

普洱製作工序不算繁複,先向採摘人收購樹葉,然後萎凋(揮發水份)、殺青(高溫殺死葉細胞,制止生長,消除澀味)、揉捻(搓揉,軟化,搓成條狀)、曬乾、渥堆(放在密室,加熱,人工發酵,變為熟茶;而不經此程序,自然存放,是為生茶)、乾燥、篩選分級,最後包裝(壓成圓餅、或各種立方體形狀,方便運輸和盤點數量),便大工告成。

普洱茶葉有特性,會持續發酵,所以存放越久,味道越醇。基於物以罕為貴市場定律,存放在各地(包括香港)乾燥倉庫裡的古樹茶葉,經歷百年,便成古董,要經過拍賣來訂出大家接受的價格,於是一餅茶(通常重350克)會去到60萬港元,而百年宋聘號‧紅標,甚至達350萬,價格驚人。

天然野生古樹,葉大,當地少數民族原住民自古便採摘來作藥用、食用、飲用。平地漢人,跟隨他們把樹葉放進水中燒來喝,經歷多年,發展出普洱茶文化。

現在很多普洱茶客沒想到,最上品普洱茶葉,來自天然古樹,原料本來免費,而今天茶葉售價,只不過是一連串人工結果而已。現代文明真諷刺,今天漢人跟隨普洱地區少數民族,飲用古樹大葉,促使到今天普洱茶葉,最貴有賣到一公斤數百萬港元。

普洱深山古樹,長在少數民族生活範圍,非漢民族所可接觸得到。現在該些古樹區域,早已由當地原居民攔截封鎖,視為私人財產,外地人根本難進入,看也看不到,更不要說去摘葉。

幸好,普洱地區少數民族與漢人和平相處,沒發生過古樹爭奪戰爭。

古樹普遍高達兩丈多,而少數民族原住民習慣於早上攀爬上去,挑選大葉子來摘。採摘野生古樹大葉,現在已成為原住民專業工作。

今天,在平地,有茶園種樹,樹齡大概十來廿年吧,都未長高,一般工人都可擔當採茶工作。人工茶園所產普洱,價低廉,充斥市場,成為我們日常飲品。

正由於古樹大葉與新樹中小葉,價錢上有天淵之別,所以普洱假貨與冒牌甚多。為免被騙,有必要學點普洱茶學問。

普洱茶製作工序,過程不算複雜,包括:萎凋(收集大葉回來之後,將之攤開,揮發水份)、殺青(高溫殺死葉細胞,令茶葉停止生長,並消除澀味)、揉捻(用手將之搓揉,軟化,搓成條狀)、曬乾(攤開,讓太陽照射)、渥堆(把茶葉放進密室裡,令茶葉發酵,變為熟茶;不經人工程序,只讓茶葉自然存放,是為生茶);之後,再經過乾燥;篩選分級;最後包裝,便完成整個製作程序。今天普洱茶葉包裝,延續古代「茶馬古道」時期做法,把茶葉壓成餅狀,每餅大概重350克。

七餅普洱茶葉便合成一筒。在古代運輸時,把茶筒掛在驢或騾身上兩邊。驢或騾都能負重,在山上走遠路。

古時候,茶葉交易要課稅,所以山上設關卡,有官員查點驢或騾身上茶葉筒數目,一眼便點清楚一隻驢或騾背負多少茶葉,(一筒便包含七餅茶葉)。

今時今日,普洱茶葉包裝跟隨傳統,仍以餅與筒為主,部份則以沱(大概一堆、一罐)為單位。

普洱茶葉有特性,可持續發酵,存放越久,味道越醇。有古樹茶葉,存放在各地(包括香港)乾燥倉庫裡,經歷百年。市場定律物以罕為貴,古董茶葉要經過拍賣來訂出各方接受的價格,於是一餅古老首洱會拍賣到60萬港元,而百年宋聘號‧紅標甚至達到350萬港元,價格驚人。

近廿年,人工小葉茶園多起來,有茶商會將之與野生古樹大葉混雜,冒充名牌。現時公私茶廠各自經營,並無法規來監管,茶市難免混亂。要避免被騙買錯貨,不妨儲備普洱茶知識。

普洱主要分為16個茶區,自古選出6座名山,今天重新劃界,訂為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易武。網上有提供各茶區特色,這裡摘錄如下:

1、布朗,勐海縣,大葉種野生野放茶,刺激性稍強,舌面上顎中後段稍苦,上顎香濃味重。

2、班章,勐海縣,有新、老班章之分。老班章茶屬大葉種,香氣下沉,刺激性更強,為舌面苦味最重者,上顎表現不明顯。

3、景谷,思茅地區景谷縣,大葉種野生野放茶。條索不長,葉質厚,刺激性強而集中,舌面與上顎中後段偏苦,時有輕發酵香甜味。

4、邦崴,思茅地區瀾滄縣,大葉種野生茶。香甜質重飽滿,舌面與上顎中後段微苦澀、甘韻強而集中於舌面,香型層次明顯。

5、南糯,勐海縣,大葉種野生野放茶。香揚清甜,較刺激,上顎中段舌尖甜香,甘韻在舌面中段,湯質滑口,澀度稍高。

6、革登,勐臘縣,古六大茶山,中小葉種栽培野生茶,以特殊香型著稱,上顎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顯,中後段微苦有甘韻,湯質稍薄。

7、蠻磚,勐臘縣,古代六大茶山,大葉種栽培野生茶,色澤較深,舌面與上顎中後段口感厚質香滑,舌面微苦。香氣較沉,不如曼撒、易武香揚。

8、無量,大理、思茅地區無量山,大葉種野生野放茶。舌面中段香甜回甘,香在上顎中段,苦澀度不高。由於茶區範圍大,特色不明顯。

9、易武,勐臘縣,古代六大茶山,原屬古代曼撒茶區,產大葉種栽培野生茶。

香揚水柔、刺激性較低。茶品與曼撒茶區相同,近年湯質較薄。

10、倚邦,勐臘縣,古代六大茶山,中小葉種栽培野生茶,以特殊香型著稱,上顎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後段帶苦有甘韻。

11、千家寨,思茅地區金竹山千家寨,大葉種野生野放茶,茶青揉不成條,乃早年特色。上顎中後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茶質較淡薄。

12、攸樂,景洪市,屬古代六大茶山,但唯一不在勐臘縣。大葉種栽培野生茶,香揚水柔,舌面稍苦澀,與曼撒、易武產品接近。

13、景邁,思茅地區瀾滄縣,大葉種野生野放茶,顏色青綠,條索較短,以輕發酵甜香著稱。上顎中後段清甜,略帶花香,舌面中段甘韻表現佳,湯質滑、較薄。

14、莽枝,勐臘縣,古代六大茶山,中小葉種栽培野生茶,以特殊香型著稱,上顎香甜微蜜感、湯柔,舌面刺激感較強,類似倚邦、革登產品。

15、勐庫,臨滄雙江地區,大葉種野生茶,茶質肥厚度大,香型特殊、勁揚,不如六大茶山般湯質柔滑,舌面甘韻與上顎中後段香氣飽滿,刺激性稍高。

16、曼撒,勐臘縣,古代六大茶山,大葉種栽培野生茶,香揚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舌面與上顎中後段香氣飽滿,優質茶品甘韻遍及兩頰,近年湯質較薄。


一般外人會以為,天價古董茶,怎會有人買來喝?查實欣賞古董茶,並非脫離現實。如舉行品嚐百年老茶聚會,任何重要人物都可邀請到場,連外地朋友也會飛來赴約。請客目的如果達到,花費便值得。

算一算花費,舉例泡60萬元級古董茶葉來飲,每克大概要1,710港元,而每人一晚平均消耗5克茶葉。即是說,一人喝去8,500港元。飲古董茶,是否揮霍,其實取決於飲者身份與場合。對豪門而言,一晚飲品消費少於萬元,相當理性。(相對於豪客飲法國名莊葡萄酒,一人一晚花數萬元,等閒)。

對普通茶客而言,怎樣選購普洱茶葉才上算?山長水遠到普洱,光顧當地茶店,似無必要。普洱茶葉現仍無規管,商店小伙子、大媽或老者,售貨時講話內容反正都似是而非,皆只為推銷而已。

既然在原產地購買本土品牌沒優勢,衡量利弊,乾脆在台灣、香港選擇信譽茶商品牌,似除笨有精。只要上網看視頻,見台、港茶商在當地向採茶人收集原料,就地僱工人造茶,完成所有工序,可能反而較隱妥。光顧台、港茶商,有任何差錯,至少可追究和投訴。(完)


  普洱茶餅壓得很實,減少氧化,所以茶餅儲存在乾澡倉庫裡,經歷百年,茶質沒變壞。
  經歷百年,茶餅成為古董,具觀賞價值。
  普洱茶葉以重量作計算單位,壓成正方型,都為了運輸、儲存、點算存貨方便之故。
  七餅茶,便合成一筒,此乃普洱茶在「茶馬古道」時代便已定下來的包裝規格,方便驢或騾背在身上,又方便關卡官員點數課稅。
  台灣茶農很早便到雲南普洱營運,在當地舉足輕重。圖為具紀念意義的特別版包裝招紙。


#####

圖:仕宏拍賣有限公司

[ #文化 #藝術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張錦滿 Terms

Author @張錦滿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