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現代舞到抽象畫
謝景蘭綜合藝術有成


@張錦滿 - 2021/10/12


華人藝術家謝景蘭(Lan Lan)於1975年獲法國文化部頒發Chevalier of 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藝術與文學類騎士勳章)。趁著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HK)舉辦《延綿之軀﹕謝景蘭藝術展》至10月24日才結束,大家仍有機會細看她生平佳作,我們宜乘機回顧她如何在法國贏得該崇高榮譽。

謝景蘭於1921年9月14日生在貴州貴陽。清末維新,開明知識分子父親謝梅根當官,參與辛亥革命。母親樂碧純出身貴州名門,長兄樂森壁得第二屆庚子賠款留美,四兄樂森璕乃著名古生物學和地質學家。她七歲隨家人定居杭州,入讀由美國傳教士開辦的杭州私立弘道女子中學,學習鋼琴。

1935年,她與趙無極同在杭州國立藝專上學,他讀藝術,而她修音樂。兩人相愛,於1937年訂婚。日軍侵華,杭州藝專移址至重慶,而兩人跟隨遷居,到1941年,往香港註冊結婚,之後返回重慶。

1945年抗日勝利,謝景蘭改到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上海音樂學院前身)深造,跟隨俄國聲樂家學習花腔女高音。後來因聲帶受傷,未能繼續。

1948年2月26日,趙氏夫婦乘搭André Lebon客輪往法國,於4月1日抵達馬賽。後來,她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跟隨Jean & Noël Gallon兄弟學習音樂。再後,她受到美國現代舞創始人Martha Graham吸引,轉到巴黎Le Centre American學習Martha技法,改跳現代舞。

夫婦二人參加「中國留法藝術學會」聚會,認識吳冠中、潘玉良、常玉等畫家。她亦與法國藝術家、畫廊主人來往,並與詩人亨利·米修建立情誼。

謝景蘭沒中斷學音樂,小提琴家Marcel Van Thienen(范甸南)給她私人授課。1954年,她跟隨法裔美籍音樂家Edgard Varèse學習電子音樂,大大改變其音樂路向。

當時,趙無極有事回中國。到1957年,謝景蘭主動離開趙,而與私人音樂老師再婚,並改名字從Lanlan易為Lalan。二人婚後成立電子音樂工作室,為舞蹈、電影配樂。她亦在新任丈夫鼓勵下,開始繪畫。

1960年代,她活躍於法國音樂圈。名導演Chris Marker多次邀請她為其電影配樂,其中《Description d'un combat》(以色列建國夢)於1961年柏林電影節得金熊奬,而她亦於同年獲法國作曲家與音樂編輯協會(La Sacem)認證為電影作曲家。

1970年代,她融合音樂、繪畫、舞蹈,創立Spectacle(景觀)綜合藝術。1973年,她憑《平行研究:繪畫、音樂、舞蹈》(Recherches Paralleles sur la peinture, la musique er la danse)計劃獲得文化部獎金。她一件綜合藝術三聯畫《Soudain Bleu》(突然的藍)由法國文化部永久收藏,證明她Spectacle綜合藝術成功,而獲騎士勳章有據。

1980年代末,謝景蘭夫婦居住在普羅旺斯大區Bormes-les-Mimosas庭院別墅,她晚年大部分畫作在那裡完成。在1995年4月19日,她因交通意外離世,享年74歲。

謝景蘭沒學過畫畫,她從古典音樂出發,經過電子音樂洗禮,再穿越現代舞而完成其抽象畫。她結合中國書法線條與西方符號,色調濃烈,筆觸粗獷,時而暢快激動、時而滯厚凝重。書法般粗黑簡單線條,在大片留白裡舞動,既剛強亦柔韌,完全直率自由反射內心情感,其畫風確獨樹一幟。

遇到創作瓶頸時,她從古代山水畫馬遠、夏珪作品,找到靈感,並讀莊子道家思想,又遊歷歐洲名山大川,領略到宇宙自然與生命感通。此外,她綜合藝術經驗讓她作畫時成功表現強大力量與內心想法。在1960年,她在巴黎Creuze畫廊舉行生平首次油畫個展,迅速獲得藝術界關注。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HK)成立30週年辦此誌慶活動,展出三十多幅畫作及跨界藝術創作文獻,還放映她生平紀錄片《謝景蘭:戲夢人生》,展示她從未公開的家族照片,以及她演出綜合藝術的珍貴視頻。

展覽分三部份:第一階段1957-1969年,即興書法,自由、澎湃、自然而律動,表現柔和內心風景恰到好處。巨作《隨風飄逝》表現出她渾身是勁,而她三屏水彩紙本巨畫《突然的藍》,參考中國傳統立軸及手卷,獲得法國文化部購藏。

第二部份1970-1983作品《永恆寂靜》,含道家思想,色澤濃淡,表達世界虛實,從極端個人情感轉向追求意境的「內心風景」。畫面出現日月、山峰、岩石輪廓。白色、淡黃、輕灰、淺棕,色調柔和。線條充滿節奏,如安魂舞曲旋律,流露出安定力量,反映她對生命覺悟與內省。1971年開始,她先後在巴黎Galerie Jacques Desbrières畫廊、Galerie Iris Clert畫廊等個展上,播放自己創作的電子音樂,在自己畫作前跳現代舞,開啟音樂、舞蹈、繪畫三合一先河。1973年,法國文化部更特別撥她一筆獎助金,作為研究、推廣「綜合藝術」之用。

第三部份1984-1995作品《回歸抽象》,晚年人生經驗豐富,自信微觀世界,反思內心,自省人生,大膽、自由落筆,色彩跳躍,運用線條心手合一。短促顫抖線條如電子音樂律動,連接黑點如輕快踏舞,輕重節奏分明,畫面充滿音樂愉悅感。相比早期濃重風格,構圖用色更加熟練圓滿。回歸抽象,自然不過。謝景蘭大半生在法國,最後她回到東方文化世界,注入新力量,並衍生新靈感。

此展覽多得香港藝術發展局透過其配對資助計劃贊助,與北山堂基金、季豐藝術文教及泰國清邁當代藝術館慷慨捐款,才得以順利舉行。展期至10月24日,而麥禮賢夫人藝術館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11時至下午6時。免費參觀。

大眾勿錯過從該展覽中加深了解謝景蘭藝術歷程,並知道她在20世紀中國女藝術家圈所處位置。(完)



#####

圖: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 #文化 #藝術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張錦滿 Terms

Author @張錦滿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